Sunday, March 13, 2011

石凳, Mandelou : 黄埔中学 - Whampoa Secondary School



这是一张曾被抛弃的石凳,因为它的母校已被关闭,新的中学不要和它有任何关联。它孤零零的躲在圣乔治组屋区的一个角落。当我发现它后,就摇电话给市镇理事会,要求拿走这被遗弃的凳子,市理会的一个负责人马上答应,并说“It is still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”,像是怕我反悔,不再要它了。挂上电话前,负责人告诉我:附近的居民曾经投诉说石凳碍眼,要市理会将它移掉。

集合五个人的力量,好不容易将它搬上小型货车,小心翼翼的把它载到我家的小院,它现在摆在小院显目的位置,迎接每位来到我家的客人。

黄埔政府中学是在一九六一年开始开课,那年的学生是由其他中学分派过来的,第二年才由教育部直接招生,我就是第二年进入念中一的,当时的校长是林宪杰先生,他曾是国民党黄埔军校的军官,浓浓的方言口音,刚入校时根本无法听懂林校长讲的话,不久就适应了。校长辛勤办学,注重纪律,师生们都对他尊敬有加,本着德智体群的教育宗旨,学校很快走上轨道,在那一区的中学中,也算得上是不错的学校。每届的区运动会上,黄埔中学的运动选手都拿到不少奖牌,学校的排球队尤其出名。

学校虽然新,老师和同学们却能精诚合作,上下一心,发挥了强大的集体合作精神。  功课好的帮助成绩较差的,假期期间,学兄学姐们义务到学校为其他同学上补习课,记得有位学兄名詹惠忠,每周定时在家中为我们开学习班。

林校长离开后,好多位受爱戴的师长相继转校, 1987年由华校转为英校,号召力一年不如一年,最终落个关门下场。

四年的悠悠黄埔岁月令人留恋,看电影、爬山、租船环岛、海边野餐等周末及假期的集体活动如今依然历历在目。校园内的百年菩提树、圣乔治路旁的浮脚屋、学校前面实龙岗路路旁一间富贵人家已荒芜的大花园、加冷河河边的陋屋。。。。。

放学后到同学建在加冷河的浮脚木屋做客,屋子建在水上,由木板桥和陆地相通,没有阴沟设备,日常洗涤物,人体排泄物都直接排入河里。划小舟在加冷河捕鱼,退潮时踩烂泥找螺、蛤等软体海鲜。。。。。

和一群同学骑单车溜达,上了圣迈克路末端的斜坡,就是大巴窑沼泽地,从这里可以到双林寺,双林寺前有一片茂密的竹林,一排排的亚答锌板木屋夹于椰林和树木间。双林寺是我们几个同学时常流连之地,班上一位同学就住在那儿附近。寺内环境清幽,带上一本喜爱的书,呆在寺里看它几个钟头也是件乐事。那时双林寺的名望和规模不亚于当时的光明寺,但光明寺管理人懂得发展之道,如今是新加坡规模最大的寺庙,而双林寺的知名度已大不如前。

爱怀旧似乎是每个年纪大的人的毛病,但怀旧让人心情冷静下来,从回忆旧事物得出自己的结论。黄埔中学的兴亡,加冷盆地和大巴窑由荒凉、简陋变为人口密集的组屋区,领导人的素质决定这变化的结果和速度。

黄埔停办前的一年,曾到学校一趟,老校工们热情的招呼,他们要我拿我们在校时做的一些物品做纪念,我没接受,如今想起来确有些后悔, 还好有石凳作为留念。石凳见证了四十多年来的人事变迁。

石凳如今悠闲的躺在这儿,朝阳升起,石凳与我们为伴,欣赏院中花草;傍晚时分,大家在院中享受习习凉风,望着天上群星,那是猎人星座,那是北斗星。。。。

6 comments:

  1. 谢谢学长!

    -82年黄埔学子

    ReplyDelete
  2. 谢谢光临!您是第一位留下感言的读者,感谢您对石椅的情怀。

    ReplyDelete
  3. 👍👍👏👏 Bryan - 1984 毕业

    ReplyDelete
  4. 感謝學長。
    我是84年的黃埔人,今天才看到這篇文章。

    ReplyDelete
  5. 黃埔學子~好懷念的石椅!感恩不盡~

    ReplyDelete
  6. 光阴如梭,石凳牵引了我们当年的旧日情怀。同时石凳也见证了时代变迁,改朝换代的利与弊。
    "光阴者,百代之过客也。而浮生若梦,为欢几何。”(李白)
    [ 感恩楼主]

    ReplyDelete